close

剛才在批踢踢的妹板上,
看到有人轉貼了龍應台在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一書裡面寫道,
有關泰安村、張惠妹的片段,
讀完之後,
我有好多好多想大叫的地方跟情緒,
脫離現實的書寫,
然而這本書在漢人主流社會裡這麼紅,
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偏誤?



以下是我看到的節錄部分:


台東卑南鄉泰安村是一個很小的村子,
幾十戶人家,大多是土房。


村子背山面海,望向山,滿滿是濃綠的椰子樹,一派熱帶風光;
望向海,太平洋深藍的海水延伸入無邊無際的淺青天色。
走在村裡的泥土路上,聽得見椰葉刷刷和海浪絮絮的聲音交 織。
這裡長大的孩子都有焦糖色的皮膚和梅花鹿的大眼睛。


利嘉國小在一個山坡上,一片椰林邊。
海風總是從東邊太麻里那邊吹過來,孩子們喜歡躺在草地上 ,
看椰樹的闊葉像舞裙在風裡搖擺。
幾株老梅樹,開了花後一定結果,老師們就帶著孩子們做梅子醬。


村裡的少年都沒有鞋,赤腳走在開滿野花的荒地裡,鬱悶地思索,前途在那裡。


就是這泰安村,三十多年以後,在和平的歲月裡,
同樣貧窮的卑南家庭出了一個大眼睛的小女孩,
因為歌聲驚人地嘹亮動聽,他憑著歌聲走出了村子。


她叫張惠妹。


--


好啦~看起來沒有甚麼問題吧!
在我看來...問題可大了!
首先,泰安村大致上的位置是背山面海沒錯,
可是...離海的距離沒那麼近啊!
並無法聽見海浪聲...
我想即便是四五十年前,
依然不可能聽見海潮聲才對...
當然這是我站在四五十年後的今天,
對過去的想像,
是否全然正確?
我也不確定,
只是這樣很熱帶的描繪(椰子樹、太平洋...)
是站在某種溫帶中心主義的,
我是這樣認為。


接著,
她說村裡的孩子「都有焦糖色的皮膚和梅花鹿的大眼睛」,
這顯然是一個最常見的偏見或刻板印象,
我想的確原住民輪廓都比較深,
但應該也不是百分之百才是,
如果因為遺傳基因導致輪廓不深,
難道就不是原住民了嗎?
這也是有某種「真實性」的謬誤,
直到現在,
漢人仍對原住民有許多偏見與想像。


接著提到利嘉國小,
就我的了解,
利嘉國小應屬於利嘉村而非泰安村,
不管是從整個卑南族的遷移史與各社系統來看,
或是從漢人社會的行政劃分來看,
利嘉跟泰安都不是畫上等號的,
當然兩個村落都是卑南族的主要大社。


然後從東邊的太麻里吹來的海風??
太麻里分明就在泰安、利嘉的東南方啊,
而且還挺遠的...
好吧...勉強說是東方我還可以接受啦......


接著,
她描述村裡的孩子都沒有穿鞋,
「鬱悶地思索,前途在那裡」
這個鬱悶是漢人的投射、還是孩子真正的心情?
是因為她見到沒有穿鞋的原住民,
在生活水準上與漢人有極大落差,
所以才有「前途茫茫」的感嘆嗎?


最後一段,
引出了張惠妹,
「同樣貧窮的卑南家庭出了一個大眼睛的小女孩」,
我想這裡的貧窮,
是以漢人的貨幣價值觀來論定的,
在漢人成為社會主宰之前,
所有的原住民都是富裕的,
當然每個部族仍有階級之分,
可是大體而言大家都是富裕的,
因為整個山、海都是充滿寶藏的寶庫,
不需要貨幣賦予物品價值,
大家仍可以在自然的養育呵護之下,
過著豐足的生活,
然而漢人帶來的貨幣經濟,
卻徹底摧毀了原住民原來的社會生活與價值觀,
也使得原住民在一夜之間成為「最貧窮」的人,
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貨幣。


好吧,
我的功力還不夠寫一篇很好的評論,
也或許我太過偏激在原漢關係的議題上,
但這些根本的描述觀察價值觀,
是這樣深植在所有漢人的心裡,
也可能原住民也是這樣內化自己的,
這是不對的!
很多事情需要重新被思考,
原漢關係怎麼鬆動?
我很想做更多,
我相信透過音樂,
可以做的改變還有很多很多,
而這正是我的目標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施子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